资讯 | IPO审核断崖式降温:连续两周仅有一次发审会与上市委会,科创板本周零上会
资讯 | IPO审核断崖式降温:连续两周仅有一次发审会与上市委会,科创板本周零上会
摘自:本文来自创融法务,发布者:admin 2021-04-12 11:15:24
来源:证监会发布、证券时报
单周IPO审核“缩水”
截至3月6日,下周(3月8日-3月14日)创业板上市委会议与发审委会议仅各有1次,暂无科创板上市委会议。这已经是连续两周上会数量呈现个位数,与春节前审核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且上周原定有6家上会企业,最后仅有4家。
(注:2月8日-2月14期间属于春节假期,当周只包含2月8日当天的上会数量)
2021年以来,A股IPO审核延续了2020年12月底收紧的风向,尤其是在春节过后,收紧现象更为明显。虽然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曾回应,不存在刻意收紧IPO的情况。
但是据大象研究院统计,2020年11月、12月平均每周上会数量分别为22家、18.2家,2021年1月、2月平均每周上会数量分别为15家、10.33家,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下周(3月8日-3月14日)首发上会的企业仅有6家,与2020年底的审核数量形成鲜明对比。
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
IPO审核骤然变严
随着《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落地,监管层强化了对发行人信息披露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要求。随后抽中20家拟IPO企业进行现场检查,被抽中的拟上市企业中16家企业撤回,比例高达80%。
春节过后,主动撤回IPO申请的企业激增。据大象研究院统计,2021年以来,共有70家企业终止IPO,其中节后终止的企业有31家,占总体的44.29%;70家企业中创业板有40家(其中2家审核不通过)、科创板22家、主板5家(其中2家审核不通过)、中小板3家。
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
针对这一现象,证监会回应称,现场检查是监管部门书面审核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利于推动各方归位尽责、提高审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震慑违法违规行为,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对提高IPO信息披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今年1月14日举行第27次信息披露质量抽查的抽签仪式,与第28批次相隔仅半个月时间,而第26批是在去年8月28日,第25批是在去年3月13日。由此可见,对于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今年已明显加大了力度和频率。
不仅从现场检查的力度与频率看出IPO审核的趋严,今年过会率明显走低。据大象研究院统计,截至3月6日,2021年共有首发上会企业95家,其中过会89家,占比93.68%,通过率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未通过4家,占比4.21%;暂缓表决2家,占比2.11%。
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
避免“带病闯关”
虽然IPO的审核标准未变,但是从IPO的审核速度与审核力度来看,企业成功过会的难度明显提升,伴随上市标准多元化,企业资质确实出现了下滑,若持续保持上市的快节奏,则随着中介机构的工作量的加大,存在信息披露问题的IPO项目也会有所增加。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A股注册制改革的推进,上市公司逐渐增多,监管层对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IPO项目会更为严格。
严把市场入口关的关键举措,能够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纠正部分中介机构存在的职业操守欠缺、合规意识淡薄等问题,通过坚决和有效手段压实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责任,避免“带病闯关”,提高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